一文读懂DeSci(去中心化科学):区块链如何重塑科学研究的未来

2025-09-30

DeSci(Decentralized Science,去中心化科学)是基于区块链、智能合约和Web3技术构建的新型科研协作模式,旨在打破传统科研体系的垄断性、封闭性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去中心化机制实现科研的透明化、公平化和民主化,重构知识生产、传播与价值分配的全链条。

这个2021年由加密社区首次明确提出的概念,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,甚至被《自然》杂志称为“可能重塑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技术社会学实验”。

1


一、传统科学的“系统性困境”:DeSci为何诞生?

要理解DeSci的价值,需先看清传统科学体系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

1. 资金分配的“马太效应”与低效

全球80%的科研资金集中在美欧中三国(世界银行2022),且头部机构、权威学者垄断了大部分资助。青年科学家若无法进入“学术圈层”,即使有突破性想法也难获支持。更关键的是,传统资助模式依赖“同行评审”,但评审过程易受主观偏好、利益关联影响——据《科学》杂志调查,30%的论文被拒是因“不符合期刊偏好”而非学术质量。

2. 数据与成果的“封闭性”

科学进步依赖数据共享,但现实中:

论文发表需支付高额APC(文章处理费),部分顶级期刊单篇收费超5000美元;

实验数据多存储于机构私有服务器,重复研究率高达50%(Nature Communications,2021);

专利壁垒导致技术转化缓慢——一项生物医药专利从申请到商业化平均需12年(FDA数据)。

3. 激励机制的“错位”

科学家的核心目标是“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”,而非解决实际问题。企业研发则受限于商业机密,基础研究投入不足。这种割裂导致“论文数量爆炸,实际突破稀缺”——过去20年,全球论文总量增长300%,但颠覆性技术(如室温超导)的进展远低于预期。


二、DeSci的技术底座:用Web3重构科学协作网络

DeSci并非简单地将科学“上链”,而是通过区块链、智能合约、NFT、DAO、IPFS等技术的组合,构建一个“开放、可信、激励相容”的科学共同体。其技术架构可拆解为五大模块:

1. 区块链:信任的“公共账本”

区块链的不可篡改、可追溯特性,为科研全流程提供可信存证。从实验设计、数据采集到论文发表,所有操作均可上链,杜绝“数据造假”和“成果篡改”。例如,生物科技公司Molecule将药物分子的实验数据存储于Polygon链上,合作者可直接验证原始数据。

2. 智能合约:自动化协作引擎

智能合约可将资助规则、成果分配条款代码化,自动执行。例如,某DAO设定“资助100ETH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研究,若6个月内发表经同行评审的论文,70%资金解锁给团队,剩余30%进入社区池用于后续研究”。

3. NFT:科学资产的“数字身份证”

NFT不仅能确权论文、数据、实验协议,还能实现碎片化持有。例如,VitaDAO将一项长寿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拆分为1000枚NFT,全球科学家可通过持有NFT参与后续研发并获得收益分成。这种方式打破了“专利归机构所有”的传统,让贡献者共享价值。

4. DAO:去中心化的决策中枢

DAO取代了传统的期刊编辑、基金评审委员会,成为科学资源分配的核心组织。成员通过持有治理代币投票,决定资助方向、成果评审标准甚至社区规则。例如,LabDAO(专注科研工具开源)的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,通过Snapshot平台对“是否资助一款新型冷冻电镜软件”进行链上投票。

5. IPFS/Filecoin: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

科学数据(如基因序列、天文观测图像)体积庞大,传统云存储成本高且存在单点故障风险。IPFS的分布式存储+Filecoin的激励机制,让数据可被全球节点备份,同时降低存储成本——据测算,存储1TB数据年成本仅为AWS的1/5。


三、DeSci的实践图谱:从实验室到全球协作

DeSci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落地期,覆盖生命科学、材料科学、开源工具等多个领域,涌现出一批代表性项目:

1. 生命科学:VitaDAO与长寿研究的“社区化”

成立于2021年的VitaDAO是DeSci的标杆项目,其目标是通过DAO资助长寿研究,推动成果开源。截至2023年Q3,VitaDAO已管理超2亿美元资产,资助了47个项目,包括:

  • 与牛津大学合作的“衰老细胞清除技术”;

  • 开源“线虫寿命预测模型”(数据存储于IPFS,全球研究者可调用)。

其创新点在于:通过NFT将研究成果“证券化”,投资者持有NFT可获得技术商业化后的收益,同时保留研究数据的公共属性。

2. 材料科学:MatSciDAO破解“专利黑箱”

材料研发周期长、失败率高,中小企业常因无力承担专利费用而放弃创新。MatSciDAO建立了一个“材料专利池”:企业将非核心技术专利上链,以NFT形式授权给社区成员使用,收取少量费用;社区成员的改进成果则反哺池中,形成“共享-改进-再共享”的循环。目前,已有巴斯夫、陶氏等企业加入,累计开放专利超200项。

3. 学术出版:Pluto Network挑战“期刊霸权”

传统期刊的“订阅制”导致知识获取不平等——非洲科研机构的文献下载量仅为北美的1/10(UNESCO,2022)。Pluto Network试图用“去中心化出版”替代这一模式:

  • 论文发表无需支付APC,而是通过“阅读即挖矿”激励:读者每阅读一篇文章,可获得少量代币,分配给作者和评审人;

  • 评审过程公开,任何持有治理代币的用户都可参与,评分权重由社区决定。

目前,Pluto已上线测试网,吸引了1.2万名科学家注册,收录论文涵盖量子计算、生态学等领域。

4. 开源工具:LabDAO让科研设备“全球共用”

高端科研设备(如冷冻电镜)价格高昂(单台超1000万美元),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负担。LabDAO推出“设备共享协议”:设备所有者将使用权限上链,以NFT形式出售“使用时段”;需求方通过DAO竞拍获得使用权,费用部分归所有者,部分进入社区池用于设备维护。该模式已帮助东南亚3家实验室完成了此前无法开展的蛋白质结构研究。


四、争议与挑战:DeSci离“科学革命”还有多远?

尽管DeSci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障碍:

1. 技术成熟度不足

区块链的性能(如TPS)、隐私保护(零知识证明的应用成本)、跨链互操作性等问题,限制了大规模科学协作。例如,存储PB级天文数据的IPFS网络,目前检索效率仍低于传统数据中心。

2. 监管与合规风险

NFT的金融属性、DAO的法律地位(是否视为公司)、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界定,在全球范围内仍无统一标准。2023年,美国SEC曾警告VitaDAO:部分NFT可能被认定为证券,需注册发行。

3. 学术文化的冲突

传统科学家对“链上评审”“NFT分润”持怀疑态度。《自然》调查显示,仅18%的终身教授愿意参与DeSci项目,他们担忧“去中心化会削弱学术严谨性”。

4. 激励机制的脆弱性

短期来看,DeSci的代币激励可能吸引投机者,而非真正的研究者。若治理代币价格波动过大,可能导致社区注意力从“科学突破”转向“炒币”。


五、未来趋势:DeSci的“第二曲线”

尽管挑战重重,DeSci的底层逻辑——用技术手段重构科学的信任与激励机制——已得到资本和学界的关注。未来3-5年,可能出现三大趋势:

1. 与AI深度融合,提升研究效率

AI可辅助实验设计、数据分析,而DeSci的开放数据池将为AI训练提供更丰富的素材。例如,DeepMind的AlphaFold已开源部分蛋白质结构数据,未来或与DeSci平台合作,加速药物研发。

2. 机构投资者入场,加速生态扩张

养老基金、主权财富基金开始关注DeSci——其“高风险、高社会价值”的属性,符合ESG投资趋势。2023年,红杉资本旗下的Extrapolate Ventures设立了5000万美元的DeSci专项基金,重点投资生命科学DAO。

3. “混合模式”成为主流

完全去中心化可能不切实际,未来更多项目会采用“传统机构+DeSci”的混合模式。例如,高校实验室保留核心知识产权,通过DAO开放部分数据和应用场景,平衡创新与可控性。


结语:科学的下一个“操作系统”

DeSci不是对传统科学的颠覆,而是一次“操作系统升级”。它用代码解决信任问题,用激励重构协作关系,最终指向一个更开放、更高效、更普惠的科学共同体。

正如VitaDAO联合创始人Tyler Golato所言:“科学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应是全人类的公共产品。DeSci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 当区块链的信任之光穿透实验室的围墙,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比“大科学计划”更深刻的科学革命。



联系方式

合作电话:   18553219998

合作邮箱:   bp@hchchain.com

青岛蓝谷: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滨海路169号蓝色中心1号楼

福建福州:福建省福州市闽侯高新区海西科技园网讯中心大厦B栋

微信公众号

Copyright 2019 @海创链HCH CHAIN.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05732号-1